佛教簡介

(1)甚麼是佛教?

「佛教」就是「佛陀所開創的宗教」(Buddhism: Buddha’s Teaching / 佛的教法)。在這個世界裏,「佛」便是指釋迦牟尼。釋迦牟尼就是在二千五百年前,印度釋迦族的聖者,他於29歲出家,36歲於蒟提樹下成道,成佛後便開創了佛教。

佛教認為,人人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,佛的教法就是指示成佛的方法與途徑,在這個意義下,佛教也可以說是「成佛之教」。

「佛」代表甚麼?佛(Buddha)是「佛陀」之略,又作浮陀、浮圖。意譯覺者或智者。覺有覺察覺悟之二義。覺察煩惱,便不為害,是名一切智。覺知諸法之事,了了分明,是名一切種智。自覺覺他,覺行圓滿,名為「佛」。在人類的歷史裏,「佛」是指釋迦牟尼,其他如「阿彌陀佛」、「藥師佛」等,是佛經上所說的在其他世界裏的佛。

佛經的結集:現今流傳的佛經,分經、律、論「三藏」,「經」是記錄釋迦牟尼佛在世時的說話,「律」是記錄和解釋佛教的律法,而「論」則是後人對佛經的註釋。佛經是釋迦牟尼佛入減後,佛的弟子把佛在世時的說話輯錄而成的,而早期的佛經是用語言誦讀,因為當時還沒有文字。現存最古老的是梵文、巴利文原典。

佛教的傳播與歷史發展:大乘與小乘。現存巴利文、漢文、藏文三大系統。

佛教組織:佛、法、僧 三寶,佛像、經、律、論三藏,佛教七眾。香港佛教組織與非佛教組織。

(2)消除幾種不必要的誤解

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

佛教是科學而非反科學

佛教是積極入世而非悲觀出世

佛教是務實的宗教而不只是空談玄理

佛教是相信自力而否定宿命論

佛教是不崇拜偶像不主張焚燒紙庫錫箔

佛教並不一定要信眾出家或持素

(3)佛教的特性

生活的智慧:苦樂自在

生命的覺醒:轉迷開悟

生死的解脫:究竟涅槃

佛法的大用,可以從三方面來分析。

自出娘始,我們就要生活,雖然生命的長短,並不完全在我們掌握中,但我們卻有權選擇如何過活。佛教給人的印象是避世的,甚至是出世,其實釋迦牟尼佛用其一生,作為寫照,証明佛教如何活用在生活中。學佛的意義,就是如何活用佛法,擁抱生活,細味人生,佛教「生活的智慧」,就是佛法的現世價值了。佛法可以幫助你尋找人生存的意義、生命的價值和道德的提昇。學習佛法,可以令你找到生命的目的,這就是「生命的覺醒」。每一個人其實都明白到有「生」必有「死」,但對於死亡這問題,卻是那麼忌諱。學習佛法,可以令你用正確的態度來面對「死亡」,甚至可以幫助你認識「死亡」,而持續的修煉,則可以解決臨終時的困境。「生死的解脫」,是佛法的另一大用,亦是宗教色彩最濃的一個環節。

「佛教,非宗教,非哲學,亦宗教,亦哲學」<歐陽竟無>

「佛法,不只是宗教,還是哲學,更是治療身心病的醫學」〈陳家寶〉

(4)佛教的心要

諸惡莫作,諸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

因緣觀 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,此無故彼,此滅故彼滅」

中道 「離於無明妄執,不落兩邊的正中的道路」

無我論 「五蘊無我」

三法印 「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涅槃寂靜」

四聖諦 「苦、集、減、道」

三學漏學 「戒、定、慧」

八正道 「正見、正思維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」

四念住 「身受心法」

四無量心 「慈悲喜捨」

菩提心 「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」

六度 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襌定、智慧」

四攝 「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」

(5)學佛的目的

學佛與佛學

學佛的目的:生活、生命、生死 / 健身健心 /轉迷開悟,苦樂自在

學佛的歷程:信 ,願,行;戒,定,慧

(6)佛教經典

心經

金剛經

維摩詰經

妙法蓮花經

佛說阿彌陀經

參考資料:(1) 什麼是佛法 – 張澄基著

(2)佛教的精神與特色 – 林世敏著

(3)正覺的道路 – 釋衍空編著

(4)佛學今詮 – 張澄基著

(5)學佛三要 – 印順法師

Facebook Comments